2011年车市的低迷,合资品牌细分市场的深度下探以及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的大幅下滑,无疑让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阵营集体陷入发展困局。“破局”成了2012年中国自主汽车阵营眼前一道亟待解决的命题。
百家争鸣,自主品牌合力突围
时值两年一届的行业盛世——北京国际车展,对于“破局”命题,自主品牌企业也纷纷给出了思考和践行承诺。
早在2010年就大手笔成功收购沃尔沃的吉利汽车,算得上“破局”的执着践行者。然而就是这样一家企业,也面临着尴尬的处境。全资收购沃尔沃两年,沃尔沃依然要使用外资身份与吉利合资联姻,其产品依旧无法进军中国公车采购市场。
同样面临尴尬处境的,是曾经一度急速发展的比亚迪。面临高层人才急剧流失和大幅裁员的动荡,比亚迪开始了品牌的救赎“破局”之路。3月底,比亚迪与戴姆勒联合发布电动车新品牌腾势。但就合资建厂、产品差异化手段及戴姆勒方的合资生产资质等尴尬问题,依旧谨慎规避。
与此同时,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的一句“长城将专注于A级轿车,不会再向高端突破”,奠定了长城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主基调:深挖现有产品线,放弃产品高端化突围之路。相形之下,奇瑞汽车从2011年开始宣布进行深度战略转型,转型内容经过媒体的采访报道,在行业内引起很大反响和关注。
奇瑞发力,以“转型”推“破局”
奇瑞转型的声音,早在2011下半年,就已陆续流出。近日,借力北京车展国际平台,奇瑞董事长尹同跃深谈自主品牌破局道路。“自主品牌的出路首先要做品牌,第二点要做国际化”,一句话道出了奇瑞破局——“转型”的内容思考。
在尹同跃看来,“如果不注重丰满、丰富品牌内涵,不注重跟用户的情感和需求嫁接,就不会有方向;没有体系,没有流程保证,就不可能有好的产品质量。品牌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推动力。”
为此,奇瑞提出了从“产品驱动”向以“精品模式、品牌驱动”的转变,要做对产品、做好产品、做精产品,以精品驱动品牌,以品牌驱动市场提升。在品牌转变的基础上,抓好经营和技术的双提升,从追求“经营规模”转变为追求“稳定规模、提升经营质量”,从单纯追求“技术突破”向“建设技术体系、提升品质”进行转变。
本届车展上,奇瑞就带着2款概念车、2款新能源在内的20款车型,用“创变未来”的主题深刻的诠释了“转型”的决心与坚持。
“TX概念车”,是奇瑞战略转型的阶段性成果,严格以目标客户为导向,按照国际化的产品设计开发流程设计的,全面展现了奇瑞日渐成熟的产品研发体系和能力,将成为奇瑞汽车全新一代SUV产品原型。另一款具备云计算功能的“小蚂蚁”前瞻性技术概念车,更是解决了当前新能源汽车成本高、续航里程差的两大难题,是对未来智能+节能汽车生活的探索,描绘了一幅触手可及的未来交通蓝图:移动、互联、信息的无缝融合,通过双车(电动车、汽油车)的组合无线充电,实现“无限”增程、“节能”和“环保”。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在车展现场表示,企业目前的创新,重点在于体系的创新。通过体系的创新,提升产品技术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
与此同时,国际化层面的创新发展与转型尝试,也成为了奇瑞破局的又一方面。从“自主国际化”到“多元国际化”的转型,可谓是奇瑞领军自主品牌探索突围的又一创新尝试。
从观致汽车开始,奇瑞的合资消息频传,动作不断,整车层面与捷豹路虎联姻,零部件体系牵手博士、法雷奥、富士通、德国拜耳、SK、麦格纳等世界供应商。奇瑞的“多元国际化”战略走的可谓风生水起。
而奇瑞董事长、总经理尹同跃也公开表示,合资的目的是为了坚持自主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更好的学习。“做品牌的基础是要建体系,包括如何做建品牌,如何去理解品牌,去研究人。我们需要去找一些国外成功的品牌企业进行合作,向他们学习品牌如何培育,如何维护,如何经营”。
在坚持国际化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奇瑞和国际资本、跨国汽车集团深入合作,在构建公司全球布局、实现国际市场开发、产品研发、采购全产业链国际化的基础体系之上,坚持以我为主,实现共赢的原则。通过多元国际化的学习和吸收,奇瑞汽车自身的综合实力、产品实力和品牌核心竞争力都将得以进一步增强。
正如奇瑞尹同跃所言:“品牌是一种身份追求和认同”。奇瑞汽车希望通过“转型”来破局自主品牌发展困境,提升品牌内涵,不断积小变为大变,通过两代产品的升级,完全达到外资品牌的水平,从而使得企业的经营质量、企业面貌和品牌形象实现脱胎换骨的变化,从而将奇瑞汽车打造成为得到全球消费者认可和尊敬的中国汽车品牌.